- · 《中国金融》栏目设置[10/06]
- · 《中国金融》数据库收录[10/06]
- · 《中国金融》投稿方式[10/06]
- · 《中国金融》征稿要求[10/06]
- · 《中国金融》刊物宗旨[10/06]
“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的回顾与启示”国际研讨会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当危机来临时,判定危机的性质十分重要。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,6种风险都在积累、都在高位。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技术性衰退,美国股市处在百年高位,全球政府债务也是如此。在高债
当危机来临时,判定危机的性质十分重要。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,6种风险都在积累、都在高位。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技术性衰退,美国股市处在百年高位,全球政府债务也是如此。在高债务、高股价、高泡沫的情况下,金融体系非常脆弱,政策危机的风险也在加大。因此,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,特别是中美货币政策的协调,以及亚洲区域之间的协调,在今天这个时点仍有重要意义。
应加快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,增强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。抓紧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、现代融资制度、现代金融监管制度,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
当前,主要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险正在不断扩大,主要表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弊端日益突出、美国政府金融失信风险蔓延、美国推出“印太经济框架”扩大亚洲地区金融风险等方面。
当前,多国面临经济复苏乏力、通胀高企、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等风险。如果风险不断叠加,不排除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长期经济衰退的可能。与会嘉宾认为,各国应提高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,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,建立更加协调的国际金融体系。
余永定强调,东亚国家在地理上是近邻,在经济上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,尽管斗转星移、沧海桑田,东盟—中日韩(10+3)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。面对新的地缘政治现实,为了东亚地区的繁荣,东亚国家应该看得更加长远。
25年前,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爆发,波及东亚多个国家,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。这场危机暴露了相关国家金融体系的缺陷,促使亚洲国家对经济政策、发展模式、金融体制及产业结构等进行调整。同时也促使国际社会对现行的世界经济、金融体制进行反思与改革,影响深远。
“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的回顾与启示”国际研讨会现场。(资料图片)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、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,大国要带头提供更多好的国际公共产品。东盟—中日韩(10+3)合作、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,以及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(CPTPP)等,都体现了开放、包容的多边主义精神。这种好的多边主义与区域一体化、全球化是相向而行的。
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,多国意识到,仅靠自身力量很难防止危机的深化和蔓延。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是防范危机的有效途径。2000年,第9届东盟—中日韩(10+3)财长会议上,各国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《清迈协议》。
为防范和化解风险,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。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扩大发行特别提款权(SDR),允许其中一部分用于成员间的流动性支出。同时,加强中欧经贸合作,促进欧元稳定。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,应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,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。
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表示,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日益突出,美国重大货币政策出台,都会带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,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承受了美元外汇储备投资风险和贬值风险,美国政府金融失信风险蔓延也增添了新的全球金融风险。
8月19日,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“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的回顾与启示”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。与会嘉宾一方面回顾了危机发生的内外部原因、主要受影响国家的应对措施和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,特别是中国在应对危机中的特殊作用;另一方面围绕当前全球经济主要风险点和化解风险提出建议,呼吁以史为鉴,加强团结与合作,避免冲突与分裂,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。
当前地缘政治形势不容乐观,希望二十国集团能够发挥好渠道作用。构建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多边国际金融体系非常有必要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,《清迈协议》标志着亚洲货币合作新时代的开始,并在此后取得比较大的进展。然而,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亚洲金融合作逐渐失去动力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东亚金融、货币合作似乎已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议题。
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心执行理事、研究员德地立人表示,当前地缘政治局势紧张,各国正面临着全球经济脱钩、产业链脱钩的危险。在大国博弈中,大国常使用经济手段来遏制对方,其中包括将对方国家的银行从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(SWIFT)中排除。假如一个经济大国被排除在SWIFT之外,就意味着大部分国际结算不能进行,就掐断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,严重损害全球供应链。他认为,经济要平衡发展,国际金融体系不能脱钩,全世界尤其是东盟—中日韩(10+3)要加强沟通与合作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金融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jr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23/2902.html